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你有一条留言”——黎光波摄影艺术展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2-13 17:13:09
艺术家:黎光波
 
出品人:周迓昕
 
策展人:陈一中
 
展览时间:2018.2.7—2018.3.31
 
展览地点:观音桥CIC天和里购物中心1L
 
主办机构:真理客厅
 
为期一个多月的真理客厅pop-up store——“N’JEALOUS,一种叫杂货铺的生活方式”在天和里购物中心正式开启,每一次的pop-up store我们都力求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主题和艺术形式,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治愈之旅。
 
黎光波,90后新生摄影师,当他带着全新的摄影展走进快闪空间时,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意识火花?
 
你有一条留言
 
YOU HAVE A MESSAGE
 
前言
 
图片与文字,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二手信息”。因为它们无法替代其所指向的具体物件或抽象事件本身,它们是被转述的,被取样的,被编织的。而在当代社会,图像与文字却已经成为我们认知和判断这个世界的主要依据。这些信息不断地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电脑、手机为平台的新媒体渠道涌入并占领我们的生活。我们是如何面对这些信息的呢?我们又是如何判断这些信息的呢?
 
黎光波作为90后出生的年轻摄影师/艺术家,一直在用摄影这个媒介作为创作的切入口,通过大量的纪实摄影、摆拍、导演式摄影等手段对社会、人性、情感等主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和表达。此次展览《你有一条留言》,艺术家通过采集和拍摄一系列与“意外事件”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集合成松散却相互关联的信息集合。一些是真实的,一些是杜撰的。它们不同程度地指向某一个或同一个意外事件,其结果甚至是“死亡”。而这些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或许已不再重要,重点是作为展览参与者的观众如何在文字和图像之间寻找到可能的联系或者悖论,成为信息编造的主体。进而在纷繁的文字和图像中找到那一条属于他们的留言。
 
这一条留言引向的是对真假的判断?是对生命的感慨?还是对社会的思考?每个人都会有他的答案。
 
陈一中
 
2018年2月4日
 
▲黎光波
 
自我介绍
 
黎光波,实验性摄影师。EM图摄空间创始人,《情绪记录馆》拍摄项目创始人,《自然生长》—85后中国摄影师摄影计划发起人,2016获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人培养奖。1992年生于重庆江津。
 
作品介绍
 
我试图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去分享一下我对社会,互联网,以及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这里面有一部分是真实的,有一部分是虚构的。在互联网掌握话语权的当下,人们对互联网发出来的信息,失去了一个理性的判断力,或者根本就不想去判断。我每天去收集一些关于死亡的一些案件或者编造一些案件,每天去拍摄一些和这起“死亡事件”有信息关联的图片。让真实和虚假的混在一起,让看见这些信息的人开始有意识的判断信息的真实度。
 
在这个过程中,以此传递我对社会,互联网以及生命的态度和立场。
 
17.04.19/一群众在江边草地上遛狗时发现有一人死亡。法医鉴定,该人因过度服用安眠药而死。死亡时间于今日下午2点左右,联系不上该死者家人。警察介入调查。
 
17.02.21/一男子白天醉酒开车,在转弯处冲入对面车道。撞上路边一小孩,小孩当场身亡。企图逃匿,被群众包围,已归案。
 
17.03.27/一年轻男子突然从对面站台跳下,横越轨道,抢在列车前,试图翻上站台未果,被夹在列车1号车厢与站台之间,列车立即停车。车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拨打电话通知120急救中心及公安机关。
 
Q
 
A
 
&
 
Q:为什么会想到这次的主题?和以往的作品有什么关联呢?
 
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了,一瞬间的灵光吧,生与死本来就是人生中难以回避的话题,这个世界上每天可能每秒都会有一个人死去,记录或者是寻找事物的瞬间或是记忆让人很慨叹。我的作品之间通常都没什么关联,我喜欢每个作品与作品之间相互独立。这样更有趣一点。
 
Q:可以分享一下你创作中的历程或者是你喜欢的创作状态吗?
 
我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当我找到一个点之后,我会沉浸下来,看电影也好,或者是看书查资料,非常迫切想抓住它,然后我会在几天的时间里慢慢去构思打磨,最后再以这个思路为导向去创作,习惯去私下收集整理,不断深入。我比较喜欢想好了之后在行动,然后再在创作过程中慢慢梳理,讨厌后期的更改。
 
17.03.17/某地方两棒棒因争抢业务而发生斗殴事件。一棒棒用木棒将另一个人殴打至死。围观的路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17.06.26/某免费停车场,一才拿驾证的司机在出车库收费处时,误将油门当刹车踩。撞上收费亭刷卡处,当场死亡。
 
Q:对于这个主题和创作的过程中所遭遇的事件,你的态度和立场是怎样?
 
我觉得死亡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和生一样。两者在一起才可以组成一个生命,形成一个圆。都是值得去尊敬和思考的事情。
 
Q:这次创作中,你最难忘或最触动你的是哪一个事件?为什么?
 
最难忘的是一个等待的故事。去年我们去夏坝,那边有很多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看到这个沙发的时候正好碰到一个做清洁的街坊,他告诉我们这个沙发的主人已经去世了,那个婆婆是个女知青,厂里搬迁的时候为了等下乡的爱人就辞职留了下来,再也没离开过。在那个只能依靠书信的年代里,谁也不知道下乡的男人去了哪里,但她就一直在最初相遇的地方等待。我常常觉得生命的结束往往是痛苦和遗憾。但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痛苦,只是遗憾,但遗憾得让人难过。
 
17.03.10/一老者为了等年轻时和他约定厮守终身的人。在这五十几年前和爱人约定相见的地方摆了一个沙发。风雨无阻,因年迈体弱,没有醒来。
 
17.06.23/一夫妻因家人病危,赶到某地机场后,听闻自己家人噩耗。丈夫慌乱过马路时,被行车当场撞飞。肇事车辆当场逃匿。丈夫被送往医院抢救。
 
Q:通过这个作品,你希望向社会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对互联网时代信息真实度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Q:你是怎么看待你的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的?
 
这个关系我没认真的思考过。每个人看见这组作品自然产生出一种属于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作为创作者最期待看到的事情。这比我再三强调你在看到这作品后感受到什么,我想说什么后感受到的关系有趣一点。一个作品,在我创造完它之后的一切都不再受我的控制了。
 
17.02.22一养猪场职员在进猪棚打扫卫生时,猪群暴乱。一人死亡,14头猪受伤。
 
17.03.08两夫妻在家里因为琐碎的事务争吵。一人心脏病突发,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抢救无果。现场死亡。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更替,但当生命环节走到最后一环的时候,一生的美好回忆便格外珍惜。命途难测,未来无法预料,死亡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且岌岌可危,但黎光波作品中透露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循环的新生力量却让人在这里真正感到生命的重量和生活的美好。我们常说缅怀过去,展望未来,但也许这对于现实来说太不公平,毕竟最为宝贵且正在发生的,正是当下。